知识网2022年04月30日 12:36原创
景象还是景像为什么「免费分享」
优质回答:文/谢天开
萧易新著《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版式精美考究,图文互证,内容以考古文物为主要线索,题材新颖而架构独特,文字灵动而厚重,言语简约而精微。地方性知识与民间性凹凸地彰显着此书的基本色调。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以时间为断代,从先秦一直记载描述至明清西蜀大地上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历史文化遗址,如宝墩遗址、金沙遗址、盐源的笮人墓、安宁河畔的邛人墓、成都的孟知祥墓、泸州的宋墓、泸县的中国最大的明清龙桥群、盐亭的字库等。
作者在前言里道:“试图从微观的剖面,解读蜀地历史——它的主角,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它的故事,来源于某些被史书遗忘的片断。”
如此民间立场记述与解读的方式,是于正史的宏大家国叙事之外,凸突着民间叙事的细微的烟火气息。或让人俯身细察文物,或让人走进遗址,并以此引导读者进入历史文化的现场,进入历史的时间,进入历史的空间,然后一同由此而想象当时可能发生的种种景象。
在“泸州宋墓:雕刻在石头上的南宋”一节,是这样描述的:
一个精美绝伦的石雕殿堂出现在眼前:两侧门柱各雕有两个真人大小的女武士,柳眉杏眼,身着戎装,手持宝剑,铠甲尚残存青、红、白颜料;再往后,青龙、白虎张牙舞爪,植物银白色的根须爬上了它们的躯干,在这个夏天肆意疯长;龛壁雕有一把扶椅,两名头梳双髻、脸庞圆润的侍女站在两旁,等待墓主归来。
……
谁也没有想到,中国仅存的三件蒙古女武士石刻会在泸县被发现,而不是北方或是中原。
嗅着扑面而来的历史文化气息,让人近距离感受着彼时彼地的生活。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泸县有时被蒙古人占领,有时又被光复,一些宋人尚能坚贞不屈、誓死抵抗;另一些则走上投诚之路,并娶了蒙古女子为妻,这或许就是牛滩镇滩上村出土那几件蒙古女武士的原因——丈夫是宋人,因此护卫他的是宋朝男武士;妻子是蒙古人,侍从就是蒙古女武士。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对泸县考古实物的解读,是从“微观的四川历史”应证了在华夏各族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以迁徙、聚合、贸易、战争、通婚为中介,华夏各族血缘互相混合,华夏各族文化相互激荡,因此蜕化得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在《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的叙述中,作者涵泳于西蜀历史长河,将自己“投射”到历史里去,既触摸到其中的暗砺,亦打捞出其里的亮润,在历史的幽绿与光白的转换间,发挥了适度的“想象”,补上了史料残缺与不连贯性,让历史想象建立在考古实物与文献史料比对之上而得出合理的推论,并由此洗磨前朝旧事,让西蜀的历史在当下的文化幕布上放映出绵密的微观画面,绽放出理解的温情花朵。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所介绍的地方性知识,首先是关于西蜀地域特定的知识的考古呈现。在“纵目之神:三星堆的青铜时代”一节,说“眼睛是古蜀人给人的印象”,因为在“甲骨文中的‘蜀’字,写法虽有20多种,每一种写法上面都有一个大大的‘目’字。”
从青铜器中的眼睛崇拜来看,当时的古蜀人创造出大量眼睛突出的形象,供奉于宗庙或神殿中。同时代的商朝人,可能看到或听说了这些神像,便用象形的方式将它记录下来,这或许就是甲骨文中“蜀”的由来。
著者这样的解读,基于历史与自己当前视域重合的一种独到的推断,当然这样的猜想虽未得到应证,但历史考证与文学深描的融合,却透露出一线创见想象的启明微光。
从宝墩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蒲江船棺的记述,再到对于“蜀犬吠日”“想象”的解读,著者涉猎广泛而史料丰盈,脉络清晰而逻辑严密,无不浸润着古蜀文明的独特的地方性知识。并且这样的记述又接续着徐中舒、任乃强、蒙文通、邓少琴、顾颉刚等前辈先贤的巴蜀史研究的足迹而薪火相传。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的地方性知识,不仅指西蜀特定的地域意义,还包括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和时间观。在“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节中,详尽介绍了汉阙分为城阙、宫阙、陵墓阙,而“中国汉阙大半在四川”。揭示了汉代信仰的时间概念史:
恢宏的陵阙注定只能属于达官贵人,汉人却在石棺、画像砖上刻下无数汉阙的图形,这让学者们颇为疑惑,为何汉人会在生命的终点频频描绘汉阙形象?四川简阳鬼头山崖墓出土的画像棺上,双阙刻有“天门”铭文,原来双阙是天门的象征。在汉人看来,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在“合江金棺:汉代生命与死亡的画卷”一节,不仅再次说明“双阙是人间与天堂的界线”,而还揭示了“伏羲女娲”神话在画像棺的上意义:
画像棺上,伏羲女娲往往成对出现,蛇尾交叉或重叠,暗示生命的延续与轮回。而如果伏羲女娲没有交尾,则意味着墓主生前并未完婚。闻一多说:“西汉末到东汉末是伏羲女娲在史乘上最煊赫的时代,就是因其能体现死者转生的企图。”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设计风格大方时尚,赏心悦目而手感舒服。书封为皮质线刻,流畅舒适;内中增加两幅“古墓内景”拉页,细微精美。插图精美且量大,300余幅高清图片,另有文物线描图示也穿插其中。或指示地理路线、或记录考古现场、或呈现文物细部。将历史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像,连缀为一系列永恒视觉文化。
图在书前,鸟迹龙文,言由象著;图像证史,图证严谨,文本互文。文与图并列悦读,移步换景,似如山阴道上行,风光绝佳;恍若亲临考古现场而徜徉其间,领略西蜀历史的神奇美景而心旷神怡。
【作者简介】
谢天开,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教授、作家。已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为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学者辑录。出版长篇纪实文学《国共兄弟》,编著《民间艺术十二讲》,文化传记《大唐薛涛》,现代诗话《唐诗:诗人与文化》《蜀都竹枝:竹枝词中的民俗万象》。
书名: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
作者:萧易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很赞哦!(1)
©芃睿知识网 版权所有 2012-2023 shsongjiang.com
版权申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xiajingzpy@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